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找回大自然的迷彩鬥士

成功復育台灣原生種蓋斑鬥魚
躍升防治登革熱好幫手、自然與生命教育的活教材


原本生活在台灣溪流、溝渠、田野間,因環境污染逐漸消失無蹤,甚至一度瀕臨絕種而列入「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台灣原生種蓋斑鬥魚,十五年來經新北市政府農業局持續積極地投入保育工作,不但成功復育野放,還賦予牠們環保、教育的新任務。

蓋斑鬥魚的特徵是體側有十條藍綠色橫帶,橫帶間是鮮豔的淺紅色,頭部從吻端、經眼睛到鰓蓋有一條藍黑色紋,鰓蓋後上方有暗綠色斑,因而取名為「蓋斑」。當公魚在打鬥或想要吸引母魚注意的時候,身上的色彩就會變得更加鮮艷美麗。蓋斑鬥魚經常會將頭探出水面,那是因為牠除了用鰓呼吸之外,頭部還有一個叫「迷器」的特殊呼吸器官,只要將頭探出水面就能吸收氧氣,這使得牠在低氧和高溫的水域中也能生存。所以牠曾經是台灣中低海拔大小溪流、溝渠、和池塘等緩水流的水域中常見的魚種,在西部及蘭陽溪流域一帶都能見到牠的蹤跡。

消失的蓋斑鬥魚讓許多人忽略了──其實蓋斑鬥魚是很厲害的天然滅蚊器!牠們以浮游動物、水生昆蟲、蚊蟲為主食,一隻成年雄性蓋斑一天就可以吃掉三百多隻蚊子幼蟲孑孓!比大肚子和孔雀魚還要厲害得多,正是防治登革熱的好幫手。然而即便適應力和生命力都很強,台灣原生種蓋斑鬥魚仍然不敵棲地環境被大量農藥、工業汙染、過度開發等原因破壞,以及受大肚魚、吳郭魚等外來強勢魚種的入侵等影響,以致野外族群日漸稀少,幾近絕跡。

自民國八十八年開始,新北市政府農業局就積極培育台灣原生種蓋斑鬥魚,成功復育以來,一方面用來防治登革熱病媒蚊、改善環境衛生;另一方面則提供給學校和監獄、民間團體做為生態保育的教材,讓小朋友及獄友們藉由觀察蓋斑鬥魚的生活習性學習尊重、愛惜生命;同時積極將之野放回大自然,都收到正面的成效與反應。
自從蓋斑鬥魚不再列為保育類動物之後,近年來民間有許多人在進行台灣蓋斑鬥魚復育繁殖,為了避免強勢的外來種及混種蓋斑鬥魚壓縮台灣原生種的生存空間,因此純種台灣鬥魚的復育工作變得十分重要。新北市政府農業局也將繼續保育工作、追蹤調查復育成果,以維護台灣的生物多樣性。此外,農業局也積極投入其他台灣水產種苗培育,且已有相當成果,如九孔在卯澳灣放流以及毛蟹的培育養殖等。再者,農業局對於其他重要濕地保育及復育工作,例如螢火蟲及其生態、封溪護漁以及老樹林木保護等,皆持續進行且成效斐然。我們期待透過一連串的保育活動,能帶動所有民眾,大朋友、小朋友一起來,共同努力還給台灣野生物種一個乾淨的棲地,恢復自然生態,才是生物保育的終極辦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