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力晶2010藝文選粹



力晶2010藝文選粹
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德勒斯登愛樂
曠世神劇《彌賽亞》
Dresdner Kreuzchor & Dresdner Philharmonie “Messiah”


【新聞稿】在力晶文化基金會獨家贊助下,擁有804年悠久歷史的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Dresdner Kreuzchor),與140年歷史的德勒斯登愛樂(Dresdner Philharmonie),兩大名團將連袂來台,於11月24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韓德爾的曠世神劇《彌賽亞》。由於此次亞洲巡演首站在台北,而聖十字合唱團又是首度訪台,因此備受國內樂迷期待。力晶文化基金會為了讓觀眾對韓德爾這部廣受世人歡迎,氣勢磅礡且感人肺腑的鉅作有更深入的瞭解,特別於11月14日〈周日〉晚上7點在誠品敦南店B2視聽室,舉辦一場「音樂會前講座」,邀請劉岠渭教授主講。

《彌賽亞》是韓德爾神劇中的最高傑作,也是歷史上所有宗教作品中最顯著受到大家喜愛的名作。韓德爾雖留有許多取材自聖經的神劇,但真正被認為曠世鉅作的僅此一部。韓德爾以其特殊的個性,將他所體驗的義大利歌劇、英文聖歌、以及德國受難曲的傳統,全部在此融合。《彌賽亞》被稱為宏大的英雄讚歌,表現了聖經傳說中耶穌的一生。用三部曲形式寫成,第一部〈預言與誕生〉,第二部〈受難與救贖〉,第三部〈復活與得榮〉。第二部的結束曲〈哈利路亞〉是整個作品的高潮。當《彌賽亞》1750年在倫敦首演時,英王喬治二世為〈哈利路亞〉合唱感動起立,在場觀眾也隨之起立,一時傳為佳話。

首度來台的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創立於1206年,擁有804年輝煌歷史,是全球公認最正統而且最專業的合唱團,其藝術造詣與成就是其他合唱團難以超越的,巴赫、莫札特和歌德都十分喜愛該團的演出,並給予極高的評價。聖十字合唱團為一純男聲合唱團體,團員年齡介於9至19歲之間。該團演出的曲目十分廣泛,從早期巴洛克作品、受難曲、經文歌、巴赫清唱劇、19世紀合唱曲到當代歌曲均十分擅長。而擔任伴奏的德勒斯登愛樂管弦樂團創立於1870年,擁有140年悠久的歷史,是一支享譽全球的樂團,該團是德國正統音樂的代表,其聲望在21世紀的今日仍舊輝煌。

曠世神劇《彌賽亞》的演出由克萊勒(Roderich Kreile)擔任指揮,克萊勒為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第28任指揮,是位著名的教堂音樂家,他曾指揮過數世紀以來的聖樂曲,並推出許多當代作品的世界首演,還經常帶領聖十字合唱團至全球各大城市巡演,贏得樂界高度的讚譽。此次在《彌賽亞》中擔綱獨唱的4位聲樂家皆為一時之選,森麻季(Maki Mori)是日本最出色的女高音,她以優美的音色、高度的花腔演唱技巧以及深度的音樂性活躍於國際舞台,森麻季曾在世界各大歌劇以及聲樂大賽獲獎,她也曾與世界三大男高音帕華洛帝、多明哥、卡列拉斯同台演出,2007年她和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與德勒斯登愛樂在日本的合作演




出廣獲好評。女中音芬‧賴森(Margriet van Reisen)曾贏得舒伯特國際大賽首獎,並在伊莉莎白國際聲樂大賽中獲獎。2002年11月,芬‧賴森曾受邀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李蓋悌(Ligeti)的安魂曲,她也曾在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指揮下,與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合作演出莫札特的塔莫斯(Thamos)。德籍男高音威勒(Andreas Weller)十分擅長演唱神劇,經常受邀在世界各大音樂節中演出,他曾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巴赫b小調彌撒曲,也曾與萊比錫聖湯瑪斯合唱團合作演出巴赫《馬太受難曲》,與柏林廣播合唱團合作演出巴赫《聖約翰受難曲》,他所錄製的專輯亦贏得不少獎項。男低音梅坦斯(Klaus Mertens)是一位傑出且廣受歡迎的巴洛克神劇詮釋者,他曾與許多世界頂尖樂團合作過,包括柏林愛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德勒斯登愛樂、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等,梅坦斯是第一個錄製全套巴赫作品的聲樂家,他所錄製的CD與DVD數量超過155張。

曠世神劇《彌賽亞》11月24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的演出,門票由兩廳院售票系統及7-ELEVEN ibon發售,團體購票另有優惠,詳情請洽主辦單位傳大藝術(02)27715676,網址:www.arsformosa.com.tw。





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 (Dresdner Kreuzchor)

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成立於1206年,是德國史上歷史最悠久的少年合唱團之一。合唱團由拉丁學校Capella Sanctae Crucis創立,現址為德勒斯登聖十字大教堂(亦即其發源地)。中世紀的傳統禮拜樂曲也因聖十字合唱團保存良好,依然傳頌至今。身為最古老的藝術機構,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目前財源來自德勒斯登市府,已然成為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百五十名聖十字團員們(或稱Kruzianer),年齡介於九到十九歲之間,是為全男聲合唱團,演出人數由各首曲目的編制決定,而客席演出大約會有八十名團員巡迴。
德勒斯登聖十字大教堂為合唱團編寫樂曲的核心依據,禮拜時所詠唱的聖樂與晚禱曲呈現皆是以合唱團的古老傳統形式與藝術創作為基調。
幾乎沒有其他合唱團可以涉獵如此多樣而廣泛的曲目,從德勒斯登宮廷管弦樂團音樂總監許滋(Heinrich Schütz)所呈現的早期巴洛克作品、受難曲、經文歌、巴赫的清唱劇,到近期十九世紀合唱曲與現代歌曲。多次樂曲的首次公演,使得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受到高度矚目與專業樂評家的激賞。而合唱團指揮所編之樂曲也成為演出曲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禮拜儀式中所建立的傳統,在聖十字合唱團中迄今屹立不搖,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是少數幾個仍定期舉辦音樂會的合唱團之一。德勒斯登城的音樂生活已無法與德勒斯登愛樂管弦樂團、德勒斯登薩克森國立管弦樂團和任何古老音樂團體分割。
德勒斯登聖十字團員們(或稱Kruzianer)在德國境內與國外的眾多教堂中備受喜愛。合唱團巡迴範圍已越過德國邊境到達歐洲、日本、以色列、加拿大與美國,頗具盛名的歌劇院亦邀請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演出,合唱團本身在電視媒體與電台廣播中出現已是常態。自一九九五年開始,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亦與德意志留聲機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簽約,成為旗下成員之一。
年幼團員皆在聖十字學校就讀,而今為一所評為A級之高等現代文法學院,團員在入團期間之食宿皆就近安排在學區內。
男孩們獨特歌聲不單造就了聖十字合唱團的響亮名氣與成就;而每日勤奮的排練、以及各式樂器樂理課程薰陶後的成果,更成就今日「聖十字合唱團擁有最賦天份的音樂家」之美名。
合唱團在幾百年來深受合唱團指揮的創作樂曲所影響,正是因為如此才保存了傳統禮拜樂曲的高度藝術性,也保存了聖十字合唱團的藝術意義。


德勒斯登愛樂 (Dresdner Philharmonie)

2005年,德勒斯登愛樂慶祝其創團135周年。百年來,樂團不但擁有歷任傑出的首席指揮,並曾與無數國際知名獨奏家和客座指揮合作演出。現任首席指揮弗呂貝克(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於2004年帶領樂團前往美國進行為期三個禮拜的巡演時,紐約樂評稱其為世上最傑出的樂團之一。然而,美國境內在這幾年優秀樂團紛呈,並持續不斷地演出與創作新樂曲;在身處此情況下,對於難得會稱讚外國樂團的美國人而言,是予德勒斯登愛樂極高的讚美。

早期歷史
於1870年創立的德勒斯登愛樂,恰巧遇上德勒斯登市第一個市民音樂廳(the Gewerbehaus-Saal)開幕。與德勒斯登國立交響樂團(Sächsische Staatskapelle)不同的是,國立交響樂團為宮廷樂團,以演奏宮廷樂曲為其特色,然而德勒斯登愛樂所呈現的是中產階級的音樂文化。其演出可追溯至450年前第一場市民音樂會(the Ratsmusik),這場音樂會隨後改變了宮廷貴族音樂會演出性質,影響深遠直至19世紀。

然而,德勒斯登一開始即缺乏支持音樂會經常性演出的基本條件──場地,也就是演奏廳。這個困境要一直到1870年,一間致力於研究科學、發展科技與經濟的手工藝品貿易公司(Gewerbeverein)於市內建造一棟多功能建築,才得以紓解。自1870年11月29日起,市民音樂廳正式啟用,樂團在此舉行演出,直至這棟建築物最後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然而,真正屬於德勒斯登愛樂的歷史才正要開始。

一開始,樂團名為Gewerbehauskapelle,而「愛樂」這名稱首次出現於1908年,在一個名為「盛大的愛樂音樂會」(the main philharmonic concerts)之演出中。1909年樂團第一次以此名踏上美國國土,「愛樂」這個名字才被賦予意義。直至1915年,正式確定團名為「德勒斯登愛樂管弦樂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勒斯登愛樂亦與許多當代四重奏團合作演出,並於1969年確定長駐德勒斯登市文化中心(Cultural Palace)舉行演出。

知名指揮及其名聲
德勒斯登愛樂自其創團後,便與不少在當時頗具盛名的指揮合作演出。1930年代期間,樂團在范坎本(Paul van Kempen)的帶領之下,聞名全世界。自此之後,吸引了更多優秀的指揮家與德勒斯登愛樂合作,包括尼基許(Arthur Nikisch)、阿本德洛特(Hermann Abendroth)、克納佩茲布許(Hans Knappertsbusch)、布許(Fritz Busch)、克萊伯(Erich Kleiber)和凱伯特(Joseph Keilberth)。二次大戰之後,當時身任首席指揮的Heinz Bongartz更是重組樂團的最大功臣。此外,在歷屆的指揮裡,庫特‧馬殊(Kurt Masur)在成為德勒斯登愛樂之首席指揮後,於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擔任音樂總監,並稍後於1991至2002年擔任紐約愛樂的音樂總監。



東西德統一
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邁入了新紀元,儘管在過去海外資金相當窘迫的年代,仍因樂團的藝術層次不斷提升,以及在藝術上的卓越表現讓樂團獲邀至世界各地巡迴演出。然而,因國內通貨貨幣缺乏的經濟環境下,樂團與國際間的藝術交流倍受阻礙。德國重新統一,顯然是一個新的契機使樂團有機會發揮其潛力,並有計畫性的增強其實力。

從普拉松(Michel Plasson)到亞諾夫斯基(Marek Janowski)
從1994/95年間的樂季開始,舉世聞名的首席指揮家普拉松帶領德勒斯登愛樂,以著名法國作曲家之作品為其音樂會曲目,奠定了明確的樂團曲風。而後在1999年,普拉松的任期結束後,在2001年由亞諾夫斯基這一位同樣知名的指揮接任。因其始終堅持維護德國傳統,也相當熟悉幾個世界首要樂團的演奏方式,德勒斯登愛樂對於亞諾夫斯基的到來,抱持著極高期望。

弗呂貝克(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
就在2003到2004年間,弗呂貝克擔任首席客座指揮一年後,成為首席指揮。在全世界幾個優秀的樂團中擔任指揮的經驗及其個人魅力,成功地與德勒斯登愛樂建立密切的夥伴關係,一同在德勒斯登當地以及在世界各地舉行巡迴演出,並與國際唱片公司皆有良好的互動。弗呂貝克主要以傑出的德國交響樂曲,來呈現長久以來深植於德勒斯登愛樂管弦樂團的藝術性,自此造就了享譽國際的傳奇性名聲。自他開始擔任此團指揮後,樂團便錄製了廣受高度讚許的作品,包括約翰史特勞斯的《唐璜》、《唐吉訶德》以及《狄爾的惡作劇》,隨後錄製了史特勞斯的《阿爾卑斯交響曲》和廣受樂評稱許的《玫瑰騎士組曲》與華格納、布魯克納和布拉姆斯的作品,而後收錄德勒斯登愛樂所演奏多首知名安可曲的專輯《安可》也隨之錄製發行。

每年德勒斯登愛樂在多場獲邀演出的音樂會中,都證明了其在藝術上的高度成就。2004年,弗呂貝克與樂團於西班牙演出後,當地日報El Diario Montañes稱許此團為「德國史上最優秀的樂團之一」。而後,在美國為期三個星期的巡演也獲得極高的讚美,紐約樂評宣稱德勒斯登為世上最傑出的樂團之一。2005年年底,樂團至南美洲的巡迴演出,也如同在2006於瑞士、2008於美國、日本與韓國一樣被視為是空前成功的演出,再次證明了德勒斯登與其首席指揮之間絕佳的合作默契。



指揮/羅德里希‧克萊勒 (Roderich Kreile)

於1956年出生的克萊勒,過去在慕尼黑研習聖樂與合唱指揮,成為了當地眾所矚目的教堂音樂家。自1989年起,克萊勒於慕尼黑音樂院任教,而後在1996年升格為教授,並指導二個合唱團(colleagues choirs)。1994年,他額外兼任指導慕尼黑愛樂合唱團,並曾與下列幾位榮譽指揮合作演出,包括艾布萊希(Gerd Albrecht)、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和馬捷爾(Lorin Maazel)。

1997年一月,克萊勒擔任德勒斯登合唱團(即為聖十字教堂合唱團)第二十八任指揮,演出了數世紀以來多種聖樂曲與世俗音樂,並推出許多當代作品的世界首演,其中不乏與樂團一同演出的經驗,包括與德勒斯登愛樂以及古樂團合作演出,亦曾發行許多現場錄音CD與廣播專輯。身為合唱團指揮,克萊勒與合唱團已到訪日本、美國、拉丁美洲與其他歐洲國家巡迴,在他的領導之下,合唱團在德國許多大音樂廳與教堂皆有定期演出。

而日常與團員的排練中,克萊勒著重於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基督教人道精神,並營造音樂創作靈感的愉悅氛圍。

克萊勒不僅擔綱了宗教聖樂的演出,也負責一般大眾音樂的呈現。然而,克萊勒的主要工作任務依舊是為增強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的音樂實力。



女高音/森麻季 (Maki Mori)

生於東京的森麻季在東京藝術大學、米蘭威爾第音樂院及慕尼黑音樂學院習得鋼琴、小提琴及聲樂演唱後,於1998年在漢堡所舉辦的多明哥世界歌劇大賽(Plácido Domingo’s World Opera Competition)及2000年於漢諾威奧菲歐國際聲樂大賽(International Singing Competition Orfeo)取得優勝,在許多輕歌劇(尤其是在維也納貝芙黛瑞國際聲樂比賽International Belvedere Singing Competition)及藝術歌曲的呈現上皆獲得不少大獎,被視為是演唱巴赫作品最出色的聲樂家。

森麻季曾於華盛頓國立歌劇院在Michael Hampe的指揮下,與Günter Missenhardt合作演出《後宮誘逃》,飾演侍女Blonde一角;在Heinz Fricke所指揮的《弄臣》一劇中,與Haijing Fu一同合作飾演吉爾達Gilda;《帕西法爾》一劇與Plácido Domingo和Matti Salminen一同合作飾演Blumen Mädchen;在韋琉美(Emmanuel Villaume)所指揮的《霍夫曼的故事》一劇中,與Richard Leech和柔絲特(Andrea Rost)一同合作飾演Olympia;而後又在《蝙蝠》一劇中,和瓊安德森(June Anderson)與布倫德爾(Wolfgang Brendel)一同飾演的阿黛拉,另於華盛頓郵報與華爾街日報中搏得不少樂評家的讚賞,並贏得了S&R Foundation華盛頓大獎。另又於洛杉磯歌劇院和阿藍尼亞(Robert Alagna)、史塔德(Frederica von Stade)與肯特長野(Kent Nagano)於《維特》一劇中合作飾演蘇菲。並在東京與Giorgio Morandi演出《法斯塔夫》Nannetta一角,亦擔綱演出《塞維利亞的理髮師》的羅西娜與《仲夏夜之夢》泰坦雅一角。2005年,5月與薩巴提尼(Giuseppe Sabbatini)、伊娃‧梅(Eva Mei)合作由Nicola Luisotti所指揮的《波希米亞人》Musetta一角;11月和蘇菲亞國立歌劇院合作飾演吉爾達。2007年,3月以理夏德‧史特勞斯《玫瑰騎士》蘇菲一角首次於德勒斯登國立歌劇院演出;而後11月與德勒斯登歌劇院於日本巡迴時,森麻季也以此角一同於東京巡迴演出。森麻季的歌劇演出也包括了2009年在愛丁堡藝術節演出Rinaldo、與2010年於皇家都林歌劇院演出《波希米亞人》Musetta一角。

除此之外,森麻季於多明哥、帕華洛帝、卡列拉斯三大男高音的日本音樂會中與小澤征爾、Rudolf Barschai、David Robertson、古騰伯格(Enoch zu Guttenberg)和慕尼黑愛樂一同演出莫札特的《歡欣頌讚Exsultate jubilate》、另與貝提尼(Gary Bertini)和鄭明勳指揮合作演出馬勒第四號交響曲、以及與阿胥肯納吉和NHK 交響樂團由小澤征爾指揮演出莫札特《安魂曲》、和諾塞達(Gianandrea Noseda)演出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又和戈能維恩(Wolfgang Gönnenwein)在布達佩斯國家戲劇院演出莫札特c小調彌撒曲及巴赫h小調彌撒曲,並於史特勞斯節慶管弦樂團和指揮彼得‧顧斯於新年音樂會中一同演出阿黛拉、薇利亞之歌(Vilia-Lied)及〈春之聲〉圓舞曲。而在卡內基音樂廳的獨唱會,則交由avex錄製發行專輯。2006年5月,和德意志室內愛樂管弦樂團與指揮帕佛‧賈維(Paavo Järvi)合作演出。2007年,森麻季2月和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與德勒斯登愛樂合作,同年亦與Dresdner Kapellsolisten於日本合作演出,廣受好評。她的第三張專輯《Pie Jesu ~ with prayer》也已在2008年發行。

森麻季經常與國內外樂團合作演出,並在世界各地因其優美的音色、高度花腔演唱技巧及音樂性而廣泛受到讚賞,是為目前日本境內最具代表性的國際演唱家。


女中音/瑪格麗特‧芬‧賴森 (Margriet van Reisen)

芬賴森近來的演出重心主要是參與後浪漫時期及二十世紀樂曲的音樂會。2002年11月,芬賴森首次在諾特(Jonathan Nott)指揮下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李蓋悌Ligeti《安魂曲》,此場演出之後也錄製成CD發行。芬賴森也以相同的曲目在桑塔德、聖塞巴斯蒂安(San Sebastian)、維也納現代音樂節及塞爾茲堡音樂節演出,更參與了由諾特在阿姆斯特丹大會堂音樂廳所指揮的週六早晨音樂會(ZaterdagMatinee)。

芬賴森亦曾與許多樂團及指揮合作演出,包含荀白克樂團(Schoenberg Ensemble)、西班牙國立管弦樂團(Orquesta Nacional de España)、鹿特丹愛樂(the Rotterdam Philharmonic)、哈格市立管弦樂團(Hague Residentie Orchestra)、班貝格交響樂團(the Bamberg Symphonic)和蒙特婁交響管弦樂團(Symphony Orchestra of Montreal);及指揮大師希考克斯(Richard Hickox)、賈維(Neeme Järvi)、索斯托特(Marc Soustrot)和狄利物(Reinbert de Leeuw)。獨唱會則曾由楊森(Rudolf Jansen)伴奏演出。

芬賴森首次在荷蘭歌劇院(De Nederlandse Opera)的演出,扮演史特勞斯《艾蕾克特拉》女傭的角色。隨後則是在荷蘭藝術節中演出由Michel van der Aa與荷蘭歌劇院所合作的《After Life》Ilana一角。而此劇也在2009年再次登上舞台加演。

上一個樂季,芬賴森在瓦倫西亞管弦樂團(Orquesta de Valencia)由龐斯(Josep Pons)指揮演出布列頓(Benjanmin Britten)《彼得‧葛萊姆斯》Auntie一角。

亦在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指揮下,首度和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演出莫札特的《塔莫斯》(Thamos)。

而在2009年的荷蘭音樂節,她與荷蘭國家芭蕾舞團(Dutch National Balley)合作演出拉威爾的《天方夜譚》(Sheherazade)。

芬賴森也錄製了許多CD,包含與市立樂團共同錄製維爾赫斯特(Johannes Verhulst)的彌撒作品、以及與荷蘭柏蘭巴斯管弦樂團(Brabants Orkest)合作錄製了杜魯菲爾安魂曲專輯。另有一張唱片收錄了布拉姆斯及作曲家倫琴(Julius Röntgen)的藝術歌曲。後又與比利時Oxalys室內樂團共同錄製馬勒《大地之歌》專輯。

芬賴森在Utrecht音樂院接受教育後,後於倫敦蓋德霍爾音樂學校(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完成學業,曾於舒伯特大賽中贏得首獎,並在布魯塞爾伊莉莎白大賽中獲得優勝殊榮。

之後在2009/2010樂季,則是在2009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國際當代音樂節參與演出韓國作曲家Seung-Ah Oh的作品Words & Beyond、Nieuw音樂會則演出卡格爾(Kagel)的作品Kantrimiusik,並在法國吐魯斯演出史特勞斯《艾蕾克區拉》(Elektra)女傭。


男高音/安德列斯‧威勒 (Andreas Weller)

男高音安德列斯‧威勒生於德國斯圖特加,八歲時啟蒙於斯圖特加聖歌少年合唱團(團長:Prof. G. Wilhelm)。1989年,與Friedemann Keck 共同創辦斯圖特加學院少年合唱團(boys´choir collegium iuvenum Stuttgart)。威勒聲樂師承於德國斯圖加特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Bruce Abel教授,而威勒亦是在同一間學校習得了合唱團及樂團指揮法。

1998年至2000年間,威勒在漢堡音樂戲劇學院James Wagner教授門下完成了研究所的學業,並榮獲了藝術歌曲學位(Lied Diploma)。2000年10月至2002年2月,威勒在呂貝克音樂院James Wagner教授的門下研習了獨唱聲樂研究課程。2005年,威勒向德國男高音普嘉汀(Christoph Prégardien)求學並自其獨唱班中畢業,隨即於蘇黎士音樂院碩士所蓋吉(Irwin Gage)門下與其鋼琴伴奏Götz Payer一同在Lied-Duo研究班中獲得最優評價。

身為一個優秀的福音傳道者和神劇劇唱家,威勒曾與以下樂團及指揮合作:斯圖特加音樂廳(指揮:貝爾紐斯Frieder Bernius)、柏林廣播合唱團及科隆協奏團(指揮:馬寇斯‧克利德)、不萊梅德意志室內愛樂管弦樂團(指揮:哈汀)、巴撒沙紐曼古樂團(Balthasar-Neumann-Ensemble,指揮:亨格布洛克Hengelbrock)、根特合唱團(Collegium Vocale Gent,指揮:赫爾維格)、雨果沃爾夫學院(Hugo Wolf Akademie,指揮:赫爾Hartmut Höll)、科隆歌詠團(指揮:Konrad Junghäne)、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樂團(指揮:庫普蘭)、小樂團(La Petite Bande比利時古樂合奏團,指揮:庫伊肯Sigiswald Kuijken)、斯圖特加廣播交響樂團(指揮:馬爾凱樂Jun Märkl)、柏林廣播合唱團和柏林古樂學會管絃樂團(指揮:拉德曼)、司徒加國際巴哈學會樂團(指揮:海幕特‧瑞霖)、日本巴哈合奏團(指揮:鈴木雅明)。

威勒亦曾在多個國際音樂節中演出,例如:巴黎Agora音樂節、艾德蒙頓現代迴響音樂節(the Resound Festival of Contemporary Music)、多倫多音浪音樂節(Soundstream Festival)、維斯雷柏根地田野藝術節(the Festival Pôle d´Art Vocal de Bourgogne in Vézelay)、the Festival Wratislavia Cantans in Breslau、the Festival de Wallonie in Namur、at Les Académies Musicales de Saintes、德國Irsee Klang & Raum古典音樂節、德國艾希特納郝Echternach 國際音樂節、法蘭德斯音樂節(Festival van Vlaanderen)及瑞士洛桑巴赫音樂節。

威勒的音樂演出不僅錄製成專輯,也曾在電台中播出,亦曾贏得不少獎項。2002年,威勒因其藝術成就獲得巴登─符騰堡藝術獎學金(Baden-Württemberg art endowment scholarship)。2004年,與其Lied-Duo夥伴Götz Payer一同贏得了蘇黎世基凡尼斯音樂大獎(Kiwanis-music prize)。

2007/2008年樂季,在巴黎表演藝術中心(Cité de la Musique Paris)由考鄔Pierre Cao指揮下演唱海頓〈四季〉、另在庫普蘭的指揮下與慕尼黑巴伐利亞交響樂團廣播公司一同合作演出巴赫b小調彌撒曲、而後又在日本及韓國境內在比勒(Georg Christoph Biller)的指揮之下,與萊比錫聖湯姆斯教堂合唱團(Thomanerchor Leipzig)合作演出巴赫〈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

而於2008/2009年樂季焦點則是於Klang & Raum音樂節的演出,與在阿姆斯特丹大會堂音樂廳由布魯根(Frans Brüggen)所指揮的巴哈清唱劇、埃森愛樂廳演出貝多芬莊嚴彌撒曲、和與阿姆斯特丹科巴蒂曼圖室樂團合作巴赫耶誕神劇、並在拉德曼(Hans-Christoph Rademann)的指揮之下與柏林廣播合唱團(RIAS Kammerchor)合作演出《聖約翰受難曲》。



男低音/克勞斯‧梅坦斯 (Klaus Mertens)

梅坦斯生於德國克里弗Kleve,其演唱生涯啟蒙於中學,在完成了相當於高中學歷的Abitur學業後,繼續研習音樂及教育學,並自Else Bischof-Bornes和Jakob Stämpfli(研習藝術歌曲、音樂會、神劇)和Peter Massmannn(研究歌劇)教授門下以相當優秀的成績畢業。

之後便開啟了十分緊湊的海內外巡演行程,並與以下世界知名的早期音樂early music演奏家合作:庫普蘭(Ton Koopman)、布魯根(Frans Brüggen)、麥克吉更(Nicholas McGegan)、赫爾維格(Philippe Herreweghe)、雅克伯斯(René Jacobs)、庫伊肯(Sigiswald Kuijken)、雷翁哈特(Gustav Leonhardt)、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Martin Haselböck;亦曾與擅長於古典曲目的指揮名家合作,例如:貝提尼(Gary Bertini)、布隆斯泰德(Herbert Blomstedt)、諾靈頓爵士(Sir Roger Norrington)、古騰伯格(Enoch zu Guttenberg)、許萊亞(Peter Schreier)、肯特長野(Kent Nagano)、馮克(Hans Vonk)、查哈里亞斯(Christian Zacharias)、迪華特(Edo de Waart)、Kenneth Montgomery、史瓦茲(Gerard Schwarz)、費雪(Ivan Fischer)、索斯托特(Marc Soustrot)、涅爾森(Andris Nelsons)等人…。

除此之外,亦和許多世界知名的樂團合作,包含在柏林境內高知名度的柏林愛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德勒斯登愛樂、阿姆斯丹大會堂管弦樂團、鹿特丹愛樂、蘇黎士音樂廳管弦樂團、耶路撒冷交響樂團、聖路易士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東京都交響樂團以及其他巴洛克室內樂團,例如:阿姆斯特丹巴洛克室內樂團。

梅坦斯亦是許多國際藝術節中廣受歡迎的獨唱家之一。

梅坦斯是為目前最傑出也是最受歡迎的巴洛克神劇及音樂會演出曲目詮釋者,他與許多指揮共同錄製了許多巴赫的聲樂作品。在2003年10月,梅坦斯與阿姆斯特丹巴洛克室內樂團及指揮庫普蘭所合作錄製的巴赫清唱曲也已錄製完成,而在fono forum雜誌的Tilman Michael則針對梅坦斯的演唱表示:「我不認為有其他男低音像梅坦斯一樣能細膩地詮釋巴赫作品。」這一整個企劃,耗費了10年的時間完成所有在歐美及日本的巡迴演出,是為梅坦斯音樂生涯上獨具意義的一頁,他不僅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位歌唱家完成錄製所有巴赫的作品,並將其搬上舞台演出。

梅坦斯對古典音樂及浪漫時期的作品表現相當傑出,亦曾演出不少當代作品(包含幾首專為梅坦斯所寫的樂曲)。而現在,他的演出曲目範圍從蒙台威爾第到現代作品,致力於開發、詮釋及振興那些鮮少人知的樂曲。

與廣播公司及樂團所合作錄製的CD與DVD總數已超過155張,這也證明了梅坦斯是為一位富有多方才藝的演唱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