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人/陳征遠 發行人兼社長/徐芸0906399362 ,0906812937 最高指導/各宗教先知 名譽發行人/慧深法師 總顧問/陳介明博士. 美食顧問/劉鎮銘, 主任/唐銘山函, 唐復光 網站:http://newnews888.blogspot.com E-mail:yun0982179830@yahoo.com.tw a0906812937@gmail.com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盛世皇朝祕寶—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
「盛世皇朝祕寶—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
千載難逢,盛世重現!
開箱記者會
陝西西安法門寺因供奉世界唯一一枚真身佛指舍利聞名,今年歲末,史博館與向陽公益基金會將共同迎來最閃耀奪目的地宮供奉品!
「盛世皇朝祕寶—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即將於10月29至明(100)年1月9日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登場!法門寺特展共展出文物120組件,包括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等8位唐朝皇帝供奉佛指舍利的珍貴文物,一級品佔60%,盛況空前歷來之最,只要1票就能看盡濃縮版唐代皇室各個面向,內容精彩豐富,可謂千載難逢之世紀大展!
「盛世皇朝祕寶—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開箱記者會
精品介紹
圖片 編號與品名 說明
捧真身菩薩
Statue Bodhisattva holding sarira of the Buddha
銀質
唐代
通高38.5公分
1.926公斤
所藏處:法門寺博物館 地宮中室的鎏金珍珠裝捧真身菩薩,是唐懿宗李凗於咸通12年(西元871年)11月14日,為其39歲生日時供養佛指舍利而敬造的。咸通14年(西元873年),在迎送佛舍利時,此尊捧真身菩薩捧著佛之金骨真身一併請入地宮,永為供養。
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
Gilded silver incense sphere with double moths and posy designs
銀質
唐代
圓直徑12.8、鏈長24.5公分
0.547公斤
所藏地:法門寺博物館 古代的中國人,特別是貴族階級,在使用被褥前,都講究要濃薰繡被,因此,富貴人家都必備一種叫做薰籠的器具,專門用來為衣服、被褥薰香。後來又將香料做成香餅、香丸,放置在香爐中的炭火上,通過燃燒的炭火不斷熏烤,使香氣發散開來。為了這個目的,能工巧匠們專門發明一種可以置放在被下的小香球,以便夜間寢息時,香球在被褥間不斷偷散暗香。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已有這種香球,巧匠丁緩製作,當時稱為臥褥香爐,又叫被中香爐,只是漢時的臥褥香爐,至今尚未見實物出土,而唐人所製,近年已經發現不止一件。
這種薰球的外殼是個圓球,球殼上佈滿鏤空花紋,以便香氣散出。內部的裝置則巧妙地利用了重力原理,在球體內裝置兩個可以轉動的同心圓環,環內再裝置一個以軸承與圓環相連的小圓缽。在小圓缽中盛放上燃炭和香丸以後,無論香球怎樣滾動,小圓缽在重力作用下,都會帶動機環與它一起轉動調整,始終保持水準方向的平衡,不會傾翻。
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鎏金團花銀碢軸
Gilded silver tea mortar with design of wild goose
Gilded silver tea pestle with designs of flower petal and cloud
銀質
唐代
1套2件
茶槽子:高7.1、長27.4、寬4.4公分;1.168公斤
碢軸:軸長21.6、軸徑8.9公分;0.524公斤
所藏地:法門寺博物館 由鎏金壼門座茶碾槽架和純銀軸二件組成。由碾槽、轄板和槽身及槽座組成。前後座壁各鏤有桃形孔二、壺門三,門間飾天馬一對,相對騰空奔馳,並綴以雲紋。座底周側均飾對花圖案。
碾底有鏨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碾子一枚蓋共重十九兩」等。唯此器形制較小,應為當時所特製模型,非實用器。唐代吃茶的習俗,是先將茶葉碾碎,然後沖水將茶末調成糊再喝。從而為古籍所載「吃茶」一詞提供了佐證。
鎏金銀龜盒
Gilded silver turtle–shaped case
銀質
唐代
高13、長28.3、寬15公分;
0.8205公斤
所藏地:法門寺博物館 盒龜狀,龜昂首,曲尾,四足內縮,以甲背作蓋,內焊橢圓形子口架,尾與龜腹焊接,各部位紋飾與龜體相近,形象逼真。
該物作為貯茶之具,反映了唐宮廷茶道的流程和文化內涵,也是不可多得的茶供養的佛教珍品。鎏金龜形銀盒採用鈑金、模壓、鏨刻、鎏金、焊接等工藝加工製成,是一種可開啟、盛放茶葉的容器。其造型仿生龜狀,龜首昂起、尾部向下彎曲、深腹、平底、四腿緊貼腹體,左足前掌履地,如行如走,極具動態。龜盒不僅反映了唐代尚龜的民俗,也體現了晚唐高超的金銀器加工工藝。
金筐寶鈿佩飾
Gold decoration with inlays of precious stones
金質
唐代
全部尺寸相同:通高77、寬12公分
所藏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2002年,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東郊的西安理工大學新校區基建工地上,發現了一處大型墓葬群,共清理出墓葬182座,漢、唐、宋、元、明和清代的墓葬都有,其中唐代墓葬140座,占了絕大多數。墓誌銘顯示,墓主是唐公主李倕,字淑嫻,唐高祖李淵第五代後人,唐公主李倕為唐高祖第五代重孫女,字淑嫻,病卒於開元24年(西元736年),時年25歲。該佩飾所用材料有綠松石、琥珀、珍珠、紅寶石、玻璃、貝殼、瑪瑙、金銀銅鐵等,色彩絢爛,極盡奢華。是唐代貴族女子佩飾中的極品,對唐代的歷史、文化、風俗、審美及材質的研究都極有價值。
壼門座白玉棺
Jade coffin-shaped reliquary with a boudoir gate
玉質
唐代
長6.8、寬3.3公分
0.095公斤
所藏處:法門寺博物館 白玉精製,棺蓋為半弧形,前寬後窄,前端出簷較多;棺體前寬後窄,棺座飾鏤空壼門。第三枚佛指舍利(靈骨)即供養於此棺內。出土時,玉棺置於嵌寶石水晶槨子內,棺蓋上殘留有絹帶痕。
舍利在佛教中視為聖物。印度佛教瘞埋舍利的方式是安置於刹中、塔上或塔基下。
古印度人一般將舍利置於塔上、刹中或埋入塔基,不築專用宮室。舍利安奉於塔中始于八王分舍利之時。塔在印度最初乃是埋藏屍骨的墳冡,釋迦涅槃,八王分舍利造塔供奉後,塔才被賦予特殊的含義,成為供奉佛祖舍利的專用建築物。瘞埋舍利的葬具用函瓶、缽、罐及函棺、函塔等器具。隨同舍利隨葬的供養品主要是七寶:金銀、琉璃、車渠、瑪瑙、珍珠、琥珀等。《大唐西域記》載:「七寶小窣堵波(塔),置如來頂骨。」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